近期关于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将调任深蓝汽车掌舵人的传闻甚嚣尘上。
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深蓝汽车深陷困境与长安集团战略转型双重压力下催生的必然调整信号。

深蓝困局:危机倒逼高层换血
深蓝汽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困境,亟需强有力的高层干预方能破局。
深蓝销量表现持续低迷,目标屡屡落空:2023年20万辆目标未达成,2024年28万辆目标再度失败,2025年目标虽从50万辆下调至40万辆,但前5个月仅完成新目标的28%。主力车型如G318上市一年即降价3万,销量仍徘徊在千余台;新车型S09则因消费者担忧“降价背刺”而市场遇冷。
更严重的是品牌形象崩塌,源于一系列营销决策失误:阴阳竞品的争议性电梯广告、强制车机推送广告触及用户底线、购车送员工“离职”等事件引发大规模负面舆情。
这些争议操作据传常由深蓝CEO邓承浩直接拍板,暴露决策机制问题,加之频繁降价透支市场信任,产品层面如G318被用户吐槽存在无规律断电、车机卡顿等技术短板,都预示着深蓝已到了非“动大手术”不可的地步。
杨大勇履历:契合深蓝破局所需的关键人选
杨大勇的资历与优势恰恰精准匹配了深蓝当前破局的迫切需求。作为长安体系内核心高管(执行副总裁,集团排名第7),其权威性高于现任深蓝CEO邓承浩。
这位拥有28年长安履历的“老兵”,历任商用车部长、品牌公关部长、长安新能源董事长,兼具深厚的营销经验与扎实的技术管理背景。尤其关键的是,他与深蓝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2020至2023年担任深蓝前身(长安新能源)首任董事长,主导了奠定深蓝技术基因的EPA1纯电平台开发,并曾提出“数字出行科技品牌”的定位,这与当前深蓝亟需回归技术路线的诉求高度契合。
其北京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背景和出色的营销能力(如重塑长安商用车形象),正是深蓝修复品牌形象、终结争议营销所急需的。
网传近期他以“指导”身份介入深蓝工作半月,走访经销商、整顿营销体系,已是改革启动的明确信号。
长安战略:集团层面的迫切调整压力
杨大勇调任的传言更深植根于长安集团整体战略调整的迫切性。一方面,央企整合的倒计时正在加速。长安即将在7月底至8月初独立为央企,董事长朱华荣作为筹备组牵头人,必须在节点前完成核心业务的管理重组。
深蓝作为长安新能源三大主力品牌(与阿维塔、启源并列)中的“走量担当”,其成败直接关系到长安在新央企架构中的话语权与资源分配。
另一方面,外部竞争压力骤增,东风6月成立奕派科技,明确对标深蓝并整合全价值链资源,打造“极氪式”体系,迫使长安必须快速扭转深蓝颓势,避免在央企整合的“赛马机制”中落后。
此外,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的整合已基本完成,释放出一批管理人力资源,杨大勇的调任亦可同步解决这部分成熟人才向深蓝体系注入的问题,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最优再配置。
落地展望:可能性、方向与挑战
综合来看,高层换血的可能性极高,杨大勇当前“指导”身份实为过渡,邓承浩或被调离(可能升任集团虚职),杨大勇将正式接任CEO。
杨大勇改革方向也较为明确:首要任务是终结争议营销,叫停车机广告等损害用户体验的决策,重建崩塌的用户信任;其次需稳定价格体系,避免频繁降价“背刺”老用户,同时通过OTA升级等技术手段修复如G318断电等产品缺陷;第三是注入成熟团队,利用长安福特整合后回流的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弥补当前邓承浩团队在规模化运营和风险管控上的经验不足。
然而,挑战同样严峻:深蓝用户信任的崩塌非一朝一夕可修复,单靠换帅难以立竿见影;同时,正值央企整合的关键敏感期,决策链条可能更加复杂,或将限制改革的灵活性与速度。
结论:危机驱动与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杨大勇调任深蓝的传闻,本质上是长安集团对旗下核心新能源品牌进行“抢救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深蓝自身危机与集团整体战略转型双重驱动的结果。
短期而言,杨大勇兼具的营销基因与技术背景,是快速为深蓝品牌形象“止血”、稳定局面、避免其拖累集团央企化进程的最佳人选。
长远来看,此次调整是对长安集团在体制转型关键期,能否有效平衡“放权创新”与“风险管控”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若杨大勇能成功整合资源、推动深蓝回归技术驱动和用户至上的正轨,将为长安新能源布局注入强心针;反之,若改革受挫或半途而废,长安的新能源战略核心将遭受重创。
最终的人事变动可能需待7月底长安央企方案正式公布后方能官宣,但网传当前杨大勇已介入深蓝工作的动作本身,已充分显露了长安集团破釜沉舟、力挽狂澜的决心。